煙草在線專稿 一個很會過日子的老人,將用了幾十年都不舍得扔掉的雕花臉盆架、首飾盒、石杵、石磨等歸納起來,開了一家民宿博物館,讓很多看過的人都勾起了懷舊情緒,甚至引起諸多藏家為之傾心。而這些物件擱在舊時,都是司空見慣的,卻因為歲月的“大浪淘沙”,在如今的日常生活中多不得見了。說來還得感謝那個會過日子的老人,就因為會過日子,所以才會細致地對待每一個使用過的物件。
立秋一過,難免會想起老輩人為冬儲菜而忙碌的影子。在蕓豆、蘿卜、黃瓜等蔬菜最便宜的時候,老輩人都是論筐的往回買。蕓豆洗凈,用針穿一條長線,將蕓豆一根一根的穿起來,晾起來曬干,冬天用葷油炒著吃,這是記憶中那個年代最好的美食。蘿卜、黃瓜則切成螺旋狀的片,掛滿了院子。抬頭一看,滿天空的“彈簧”。恰恰這“彈簧”能彈高人們冬天里的幸福指數,否則就會被白菜、土豆將舌頭上的味覺寡淡出鳥來。老輩人對生活的用心和細致,讓本是拮據的日子增添了許多顏色。
小時候坐在家門口,經常能聽到走街串巷的手藝人喊著:修理雨傘、修理鍋。那個年代幾乎沒有可以扔掉的東西,包括衣服、襪子、鞋。雖然都洗得褪了色,但仍給人一種潔凈的美。最容易破的褲子膝蓋部位,找一塊相同顏色的布料蓋在上面,用縫紉機扎成螺旋狀的線條,既結實又美觀。早些年我在從事維修工作時,對鈑金活很感興趣,偶爾打個盆、煙囪之類的,非常工整。老師傅們看我的鈑金活計不錯,有的便將自己家里底部有漏眼的鍋拿來,讓我?guī)兔π扪a。我很樂意,因為我知道老輩人對生活的細致。但盡管我很用心,可還是與過去手藝人做出的活計有差距,也許差的就是那個年代人骨子中的細致勁吧。
我最佩服的就是那些干鋦活的,碗呀、碟呀、缸呀,只要不是壞得稀巴爛,他們就會用一個鉆頭、幾個鋦釘,完全手工幫你修補得服服帖帖、平平整整。前些日子,同事在網上買了一個用鋦釘修補過的汝窯茶盞,他看中的就是那幾個映照出殘缺之美的鋦釘,因為那不僅是一種精湛的手藝,還是一種對生活的細致態(tài)度,而這種態(tài)度也反射出善用傳家遠的哲理。
?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