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真是多災多難!去年爆發(fā)的疫情還沒完全消停,今年夏季,鄭州又遭遇了千年一遇的水災,中原大地頓時變成澤國。被浸泡在水中的地鐵,被洪水沖走的車和人,無不牽動人心。
然而,鄭州人民剛戰(zhàn)勝暴雨洪災,又被疫情肆虐,截至7月31日18時,鄭州發(fā)現(xiàn)27人核酸檢測異常,其中11人確診,16人為無癥狀感染者。
這次鄭州疫情爆發(fā),又一次讓人猝不及防。一夜之間,部分區(qū)域封閉,管控升級;一天時間,從1例到20多例,全城備戰(zhàn)。
水災剛剛過去,鄭州好不容易恢復了正常,這下又一次遭受打擊。
我們在經(jīng)歷了各種復雜情緒之后,痛定思痛,可以得到哪些啟發(fā)呢?
再小的概率
也是概率
黑天鵝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命運的主演。要在思想和物質(zhì)上時刻準備著。
我們都知道黑天鵝的說法,但大家在生活中其實很少用這個認知去指導自己的行為,包括我自己也是這樣。
黑天鵝這種極少發(fā)生、一旦發(fā)生就影響極大的事件,其實在絕大多數(shù)人心中,是不屑一顧的。
我曾經(jīng)在很多場合聽到過類似的說法:我們家鄉(xiāng)根本不會有水災,我們那里絕不會有臺風,我們這里從來不地震;我們公司的現(xiàn)金流永遠充沛,我們這個行業(yè)是朝陽行業(yè),等等等等。
這些說法,都是只有階段眼光,沒有周期眼光。
人們眼光的寬窄,決定了風險的大小。
以我個人的經(jīng)歷,我在河南開封長大,大學畢業(yè)后在鄭州工作,這幾十年見到的狀況基本上是缺水。
大家從鄭州、開封向北不過十幾公里就來到黃河邊,舉目遠望,波瀾不興,河床裸露。這么多年,廣袤農(nóng)田也是抗旱多于抗洪。
直到這個7.20!大水漫灌鄭州、新鄉(xiāng)、鶴壁!
這給我上了深刻的一課。
原來我一直認為1998年的長江洪災很遠,2008年的南方雪災很遠,汶川地震很遠,玉樹地震很遠……
河南省處在大中原,是中華文明的發(fā)源地,是地臺中心,自然條件地理條件優(yōu)越。
所以,在我內(nèi)心深處,從來就沒有想到過我會成為需要被救助的災民。
可是,黑天鵝終于飛來了!
所以,再小的概率,也是概率,有概率就一定會發(fā)生。
不管你認為多么不可能,盡管不知道何時何地,但發(fā)生了就對我們造成重大影響。
所以,人生所有為了萬一而準備的事情,都不是浪費。
很多人覺得,萬一萬一,萬分之一,不值得投入。
經(jīng)過這次事件我們就明白:那九千九百九十九的預備和投入,是我們?nèi)松偝杀镜挠袡C組成部分。
學費就是花錢的一部分。不花冤枉錢就花不了正確的錢。
退一步說:即便黑天鵝沒有飛來,也要時刻準備著。你有了充足的準備,就不會有隱隱約約的擔憂,可以放開手腳做事情。
思想上沒有了負擔,心靈成本降低了,還是賺了。
孫子說:先勝而后戰(zhàn)。我們把基本面做好了,再輕松前進,立于不敗之地,就算沒有大成,這也是成功。
否則成功100次,1次失敗就歸零。或者內(nèi)心一直糾結你事業(yè)或生活中的漏洞,那也不算成功。
結論:危險發(fā)生時,真正的鎧甲,是我們未雨綢繆時那些成熟的思考。
危機時刻
生命唯一,其余為零
舍得是中國的大智慧,我們在平時習慣于做加法;事情緊急時必須做減法!
這個邏輯順序要提前思考明白,更要有當斷則斷的魄力。
這次大雨,鄭州市京廣隧道成為重災區(qū)。
我們看到視頻:當澇災發(fā)生時,很多車主猶豫著不想離開。這里面有對于道路恢復暢通的希望,恐怕也有不少人是對于車輛和物品的不舍。
我們一定要想清楚:危機時刻,生命唯一,其余為零。
如果這個時候你還想著:我有不得不見的客戶,有一定要簽的合同,有重要的會議,有不能舍棄的物品,那這些都會成為我們沿著慣性走進危險的絞索。
有的朋友可能會說:我當然知道生命無價。但關鍵是,我無法判斷危機的程度。我在下穿隧道的大雨里等待道路恢復而不是棄車而走,那是因為我想不到水會這么高、這么快。
這就需要戳破到我們平時思考不到的一個盲區(qū):升維推論、降維處置。
我們看到危機即將到來時,寧肯把它想象的嚴重一些;處置危機時,要把措施做到方方面面,盡量細膩。
想得嚴重,如果實際情況不嚴重,大不了多損失點錢;
想得不嚴重,如果實際嚴重,很可能會失去生命或健康。
只有舍窄,才能得寬。
舍得舍得,這個舍,舍的是時間精力和財富;得,指的是生命安全、美好未來。每個人在內(nèi)心深處,都應該有個心靈賬戶:當必須舍棄時,你的算法是什么?
結論:舍是得的因;舍得是一種魄力;舍得與否是區(qū)分人的格局的重要指標。
成就我們的
也是束縛我們的
現(xiàn)代化的交通、通訊體系很強大,使得我們離開這個體系寸步難行。
坐地鐵當然舒適、安全、快捷,但當大水襲來,它也可能是墓地。
手機接發(fā)信息威力巨大,一旦基站受損信號消失,我們根本不知道還有什么其他辦法呼救和傳播信息。
這個現(xiàn)象,管理學上叫做技術悖論?,F(xiàn)代化為我們賦能,也降低了我們的感官能力和肢體能力。
我們看到的世界越來越寬,我們用到的工具越來越窄。
我們當然離不開日新月異的先進技術,也不會因噎廢食。
但當手機越來越成為一個器官,我們要適度離開它,以求短暫的心靈寧靜。
當短視頻越來越造成信息蠶繭,我們要學會拒絕和卸載,以求得深入思考。
我們自以為是手機的主人,各種APP的主人,但也許我們已經(jīng)變成了這些現(xiàn)代科技與程序的奴隸。
當然,我們不必與之隔絕,只需要隨時警惕。
也不是要擺脫科技,而是要強化大腦和肢體的基礎機能。
就像洪水過去,我們還是會走進地鐵與高鐵、飛機。
但我們第一不要忘了去健身,以野蠻我們的身體,關鍵時刻可以長時間徒步、攀爬或抵御失溫等自救脫險;第二要拒絕信息投喂,要獨立思考,以文明我們的精神。
在重大危機發(fā)生時,能夠迅速準確地做出判斷,不要被帶節(jié)奏。
結論:當你越來越依賴一個產(chǎn)品、一個事物、一個模式時、一種路徑時,你就步入了另外一個危險。
嘗試構建弱關系
學會與陌生人打交道
城市的快速擴張和人員流動,讓都市生活進入了一個陌生人生活圈。
很多人在一個小區(qū)、單元或樓層生活很多年,彼此甚至都不認識。
經(jīng)過這次水災,我們發(fā)現(xiàn):來自于陌生人的援助是多么重要。
平時不說話的鄰居,在停水停電時互相通報信息。走在黑黢黢的大街上,陌生人手拉手共同抵御洪水。
更不要說來自全國各地的救援人員,他們?yōu)猷嵵荨⑿锣l(xiāng)、鶴壁貢獻著自己的力量;而市民們也自發(fā)地送吃送喝,感恩這些陌生的同胞們。
所以,以后正確的做法是,主動打破心靈的藩籬,走出家門,和同單元、同座樓或同小區(qū)的人們建立聯(lián)系。
破除窄交往,收獲寬關系。
這種關系不像親戚、老鄉(xiāng)、朋友、同事等這種強關系,而是一種弱關系。
這種弱關系、弱連接,在平時可以增加友誼,危時可以互幫互助。
這次鄭州市一個聰明的媽媽利用大眾點評等軟件定位遇險孩子周邊飯店、并聯(lián)系陌生的飯店老板成功救援孩子的案例,堪稱教科書式的危機處理。
結論:強關系帶來幸福,弱關系帶來機遇。
有一句網(wǎng)絡流行語言: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shù)。
這次鄭州的特大水災與新冠疫情,奪走了我們很多,也給我們留下了很多。我們要從失去中得到更多。
萬物皆有裂痕!但,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