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剛過罷年,就在網(wǎng)上發(fā)現(xiàn)很多吐槽,大家相互問候這過年還剩下啥,恍若只有對兒時的懷念。生活越來越好了,而年味反而淡了,這的確是一個讓人難以釋懷的話題。
很多理智且頗為成熟的人,會說那是因為我們長大了。是啊,因為長大了,我們肩頭多了責任與使命,更添了煩惱與憂愁,兒時過年那種無憂無慮的天倫之樂,也就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慢慢消逝在成長之路上。小時候,過年吃頓餃子,有新衣服穿,男孩放鞭炮,女孩頭上插朵花,這些今天看來似乎再平凡不過,甚至老土的過年方式,就足以讓過來人大發(fā)懷舊之情。而隨著現(xiàn)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原來只有過年才會操辦添置的東西,現(xiàn)在分分鐘都能得到。孩子需要的東西家長可以隨時去買回來;而成年人買新衣服更不是過年的“專利”,現(xiàn)在只需輕輕點下鼠標就能搞定;原來一年最重要的宴席“年夜飯”也可以在飯店訂個套餐,免去油煙之苦……這些種種,讓人們對過年沒了期待,也迷茫著過年應該要干什么,“年味”慢慢變成了“乏味”。
過年很累,壓力很重。就業(yè)、買房、婚嫁,這每一個問題都是一種現(xiàn)實壓力。當下,80后普遍成家立業(yè),可依然有相當一部分群體“被剩下”,他們在大城市打拼,卻難有歸宿感,身份與房子是留在這個城市似乎難以逾越的短板,只好以犧牲青春來打拼未來。在80后情何以堪的時候,90后步后塵而來,就業(yè)壓力與生活壓力成為年輕人頭頂望塵莫及的兩座大山。過年不是不愿意回家,很多人不敢回家,回家的成本足以讓人生畏,更可怕的是不知如何面對親友們那些不知所以然的問候:結婚了么?孩子有了么?在哪工作?收入還行吧?房子買了嗎?……這每一個問題似乎都難以招架。
過年趕大集變成了逛超市,過年燃放鞭炮如今成了一個糾結的話題,廟會文化已經很難吸引年輕人的眼球,很多小朋友已經說不出過年的來歷,我們傳統(tǒng)佳節(jié)卻丟失了太多的文化底蘊和內涵。我們從串門拜年到用電話拜年和傳真拜年,后用電子郵件拜年,再用短信拜年,現(xiàn)在連短信也不用了,用微信;甚至我們連紅包都不包了,而改用手機“支付寶紅包”。民俗被一個個地消除,以至于今天我們已經不會過春節(jié)了。
年味,是多了還是少了,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年的味道其實還在,無論時代怎么發(fā)展,對家的眷戀、對年味的追尋,應該是所有中國人不變的情懷。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