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可以清醒、理智地回答,是環(huán)境進化了人類,還是人類改變了環(huán)境?
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貌似有些沉重,一如要回答,遙遠蒼穹下寵辱不驚的寬云窄雨,與一日三餐中看似理所當然的寬湯窄面的關系。
沒人愿意回答這些斗折蛇行的問題,它需要曲折的思維與細心的洞察,這當然是費力不討好的麻煩事。
但人們并非害怕麻煩,他們害怕的只是解決問題的方式。人們更喜歡輕松悠閑的故事,尤其是那些浪漫色彩的神秘故事。
1963年,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洛倫茲,在解釋拓撲學理論在氣象學上的運用時,他直白地演講說,一只海鷗扇動翅膀,足以永遠改變天氣變化。聽眾心里毫無波瀾,聞過則忘。后來演講時,洛倫茲用文學性語言描述說,南美洲亞馬遜河熱帶雨林的一只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后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聽眾頓覺耳目一新,有振聾發(fā)聵之功效。
人們一下記住了蝴蝶效應,并廣為傳播。看來人們總是更喜歡蝴蝶,即使海鷗先入為主占據(jù)著人們的腦海。也許是因為蝴蝶的故事比海鷗具有更多的浪漫色彩,也許是因為蝴蝶總是許多故事中的神秘主角。
寬云窄雨就是那只蝴蝶,不經(jīng)意的風云變幻,陰晴圓缺,足以引起生活中寬湯窄面的深刻巨變。寬云窄雨,是天象,是天意,是天道,看似單純卻絕非簡單。寬湯窄面,是生活,是生養(yǎng),是生存,看似簡單卻絕非容易。
天道環(huán)境為寬,人類人倫為窄
從古至今,高端人士熱衷天象天道,煙火世俗好算命八字。
諸君可見,《詩經(jīng)》《春秋》《左傳》及各朝各代的方志中,均記載了大量的異常天象。日食、彗星、流星雨、隕石、歲星、云氣、地震、二十八星宿,都有完整記錄,配以神奇的星占解讀,將上天有關戰(zhàn)事吉兇、自然水旱、農(nóng)業(yè)豐荒、修德勤政等最高指示傳達,起到建言政事,未雨綢繆之功效,為政權和國君服務。
而那些世俗煙火的善男信女,則迷戀于算命測字、請簽占卜,看富貴命運,問事業(yè)禍福,求前途姻緣,樂此不疲?!兑捉?jīng)》《八卦》《洛書》《氣數(shù)學》《奇門遁甲》《推背圖》等古典典籍中,記載了大量的天干地支、陰陽五行、四時五方、十神生克知識,以瑯瑯上口的樸實和信手拈來的隨意,推命定理,引貴族精英、凡夫俗子們頂禮膜拜。
這是中國特有的有趣現(xiàn)象。全民皆信天道輪回,渴望提前知道神秘的命運軌跡與消災祛害的交叉點。更有趣的是,如果你評價一個人,說他太過封建迷信,他絕對會不高興地辯解,而如果你評價,他是傳統(tǒng)文化的愛好者,則他會喜笑顏開,并欣然接受。
萬事萬物的存在自有其邏輯。天象命理亦不例外。一切天象的往復循環(huán),不過是天體周期運行規(guī)律的現(xiàn)實反應。在所有的天體運行中,均受制于太陽黑子11.2年的周期規(guī)律,人類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經(jīng)濟活動、情緒變化均與黑子運動的強弱相關。
例如,1987年美股全球崩盤,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均呈現(xiàn)出10年多的周期規(guī)律。最新的研究指出,人類情緒變化與太陽黑子運動的強弱具有一致性。黑子運動越快越頻繁,人類情緒變化越來越不可捉摸,容忍度越來越低,下降越快。
寬云窄雨不過是環(huán)境的代名詞,天道是環(huán)境的體現(xiàn),而環(huán)境最重要的因素是氣候。環(huán)境的存在早于人類生命的誕生,人類不過是宇宙長河中的偶然爆炸而誕生的一個物種。我們熟知的黃河和長江,也不過幾千年的歷史。在幾百萬年前,中國沒有黃土高原,沒有青藏高原,沒有云貴高原。
在人類歷史長河中,是環(huán)境進化了人類。比如“大禹治水”,并非傳說中的開溝挖渠,分流疏導,而是大洪水期間,氣候突然轉暖變干,否則沒人可以成就治水偉業(yè)。是氣候驟干挽救了人類。氣候這一自然因素,一直制約著包括人類在內(nèi)的地球生命而生生滅滅,它也是人類文明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注:詳見張丕遠主編《中國歷史氣候變化》)。
中國近5000年的氣候變化與朝代更迭的關系可以看出,統(tǒng)一、強大的集權朝代均處于氣候變暖的上升期,比如西周、春秋、西漢、隋唐、宋、明,而短命、過渡王朝均處于氣候變冷的下降期,比如三國、南北朝、元。
氣候與農(nóng)作物生產(chǎn)的關系也非常緊密。據(jù)估計,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區(qū)氣溫每下降1℃,就會減少7天的生長季。中國氣候學家張家誠曾指出,氣溫上升或下降1℃,糧食產(chǎn)量均會出現(xiàn)增產(chǎn)或減產(chǎn)10%的情況。
最近十來年,人們對天象和八卦的癡迷更甚。人們用著流暢的4G手機,享受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便捷,閱讀著全球各地的資訊,卻依然沒有擺脫,骨子里根深蒂固地對占卜問卦、燒香禮佛的癡迷崇拜的束縛。雖然天下熙熙,各有所求,可以理解,但人類行為卻沒有隨著技術、信息、和新的生活方式的改變而變化,確實又無法理解。
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天道環(huán)境為寬,人類人倫為窄。歷史規(guī)律、經(jīng)濟規(guī)律、萬物生長規(guī)律應成為我們?nèi)祟惢顒訒r主動遵守的邊界。不違天道,不違人倫,總是遙不可及,很難有幾人真正做到。
當然,也許你會反對運用天象、八卦、命理諸如此類神秘和荒誕的分析工具和方式,但是請一定記住,即使我們不屑于此類奇門玄學,但我們也不應該否認,天象和八卦分析中,蘊含的事前剖析這類方法論。在我們?nèi)粘9ぷ鳌⑸钪?#xff0c;事前剖析比事后總結更重要,能最大程度地指出,事情成功和失敗最有可能的方向和因素,能起到寬備窄用的作用。
日本一位知名企業(yè)家,有一個最經(jīng)典的事前剖析式提問:如果我們未來失敗了,最有可能是從哪里環(huán)節(jié)引起的失敗?借此事前剖析的提問方式,我們不妨一問:如果未來氣候變惡劣了,最有可能是從哪個關鍵點變壞?
私利的狹窄,強詞奪理了環(huán)境協(xié)同的寬利
就如春江水暖鴨先知一樣,綠色植物和動物會最先對氣候變化作出反應。
出版于北魏末年的《齊民要術》中曾描述,當時黃河以北陽歷4月中旬杏花盛開,5月初旬桑樹生葉,與現(xiàn)在相比遲了約兩到四周,可見當時氣候比今天冷。這也為我們今人寫文章提供了一個警示,我們在描述客觀事實時,應盡量力求精準,尤其是時間、地點、人物等要素,保不準可以為后人留下可供研究的詳實數(shù)據(jù)。
最近,美國《科學進展》雜志發(fā)表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衛(wèi)星觀測顯示,地球20年前就已停止變綠。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大部分時間里,全球范圍內(nèi)的植被一直在擴大,但90年代至今,全球植被生長減緩。2010年,美國《科學》周刊也報道了,全球綠化率自上世紀90年代起,增長陷入停滯甚至逆轉。
對綠色植被減緩的原因,《科學進展》的這篇文章的作者認為,隨著全球氣候變暖,飽和蒸汽壓虧缺的情況會繼續(xù)加劇,導致綠色植被加速減緩。挑戰(zhàn)了主流氣候科學認可的——植物在二氧化碳濃度升高的情況下生長將更快的觀點。
飽和蒸汽壓虧缺,指空氣中實際水分含量和飽和時水分含量之間的差值。它表示的是,實際空氣距離飽和狀態(tài)的程度。高差值有時被稱為大氣干旱。大氣干旱指大氣溫度過高、相對濕度過低,以及干熱風等特殊氣象,造成植物缺水的現(xiàn)象。
簡單點,植物缺水。這就回到了寬云窄雨的本意上來了,云朵再多沒用,濃云密布要變成云奔雨驟才是王道。也是對前文所問氣候變壞關鍵點的回答。氣候變壞,會首先從水變壞開始,因為動植物和人類都離不開健康的活水。
水資源短缺的一個主要原因是,人們?yōu)榱藢挏娴男枰?#xff0c;大肆砍伐原生態(tài)植被,造成土地沙化,氣候變得惡劣。隨著氣溫的升高,人類繁衍加速,為了獲得養(yǎng)活自己的更多資源,涸澤而漁,焚林而獵,偷取多獸。日積月累,惡果累累。
聰明的人會立馬質疑:剛才還說,氣候變暖會提高農(nóng)作物產(chǎn)量,轉眼就惡果了?確實如此。但氣候變暖會導致地表水蒸發(fā)過快,農(nóng)作物產(chǎn)量提高也需要大量的水資源灌溉,造成大量的水資源浪費。氣候越來越熱,而水資源干枯的速度快過其自然調節(jié)速度,必然導致水資源的缺乏。
中國的幾大農(nóng)作物,如小麥、水稻都是耗水大戶。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一畝小麥需要澆灌4次,總用水量約260~400立方米。這還不算完,小麥磨成面粉加工成面條時,需要按500克面粉兌150克水的比例揉成面團,在烹飪面條時,同樣需要用大量的湯水,來滿足面條的吸水要求,比如1兩面需要1.5兩的水。這也是我們常說的寬湯窄面的由來。
為了寬湯窄面的生存之需,人類不得不改變環(huán)境,但如果不顧自身發(fā)展和周圍環(huán)境的承受能力,對環(huán)境的過度索取,打破了二者之間的協(xié)調平衡,勢必雙輸。
生活并非推理和邏輯支撐,它是油鹽醬醋偽裝下的麻辣鮮香,與鍋碗瓢盆交織下的酸甜苦辣,烹飪而成,既有是非之分,也有對錯之別,還有善良之本性。
在寬湯窄面的人類私利面前,環(huán)境、社會、治理總是非常沉重而寬泛的話題。私利的狹窄,在很多時候強詞奪理了環(huán)境協(xié)同的寬利。
生活中,如果你不能明辨是非,至少應該有些許的正義,如果你沒有些許的正義,至少應該有分毫的憐憫之心、同理之情。這是你最后一步,不能退讓了。因為,如果連人性里基本的憐憫之心、同理之情都失去了,那么你已經(jīng)和畜生沒有分別了。
記住,你可以因善良而受蒙蔽,卻不可因蒙蔽而善良。對那些破壞環(huán)境的行為,我們不應保持沉默,因為沉默是對犯罪的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